新造的人 黃孝光
前言:一個前提、一個結果、一個立場
聖經路加福音19章記載:耶穌到耶利哥,碰到一個名叫撒該的稅吏;這撒該身材矮小,又協助羅馬政權向自己的同胞收稅,同時進行訛詐;他的行徑招致了同胞們的厭惡。當耶穌到達耶利哥時,身材矮小的撒該為要看耶穌,只好爬到一棵桑樹上。耶穌到了桑樹下,抬頭對撒該說:「撒該,快下來!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。(路19:5b)」撒該歡歡喜喜地接待了耶穌,並對耶穌說:「主啊,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;我若訛詐了誰,就還他四倍。(路19:8)」眾人眼裡的罪人遇見了耶穌,稅吏撒該的生命改變了,成為一個新造的人。
哥林多後書5章17節:「若有人在基督裡,他就是新造的人,舊事已過,都變成新的了。」根據這一段經文可知:一個新造的人有一個「前提」,就是——必須要「在基督裡」;換句話說,人若不在基督裡,肯定不能成為新造的人。
第二個從經文可得知的訊息,是每個在基督裡的新造之人必然會帶來一個「結果」,就是「除舊佈新」、「了結過往,開始一個新的局面」的結果。
第三個重點,出現在這節經文的「若」字。「若」代表每一個人都只有一個「立場」,就是——面對救恩,人人都必須選擇「要」或是「不要」。亦即,如果你「要」的話,你可以成為一個新造的人;反之,如果你「不要」的話,那也是你的決定。
一個前提:在基督裡的救贖
「在基督裡」其實強調的就是「在基督的救贖裡」。「救贖」這個詞是指「將奴隸買贖回來歸自己」的情形;人既是被賣的奴隸,為什麼被賣,賣給誰,都是必須弄清楚的問題。聖經說:「因為世人都犯了罪,虧缺了 神的榮耀。(羅3:23)」又說:「但我是屬乎肉體的,是已經賣給罪了。(羅7:14b)」聖經表明世人都犯了罪,都成了罪的奴僕。
A. 世人都犯了罪
聖經關於「世人犯罪」的觀點,許多人也許不能接受,但若是從金庸小說來看,也許就比較好理解。金庸的小說《天龍八部》裡有所謂的「四大惡人」,分別是「惡貫滿盈」段延慶、「無惡不作」葉二娘、「凶神惡煞」南海鱷神,以及「窮凶極惡」雲中鶴。這四個人都有其惡,也就是聖經中說的「世人都犯了罪」的意思;四個人的「惡」名分別落在不同的位置上,說明了世人惡的狀態不同,有的人表面些,有的人深層些。那麼,這四種惡哪一個才是最可怕的惡呢?第一眼就能看出「這是惡人」的倒還好處理,正所謂「明槍易躲」;最可怕的是相處到後來才發現被對方出賣了,是最深沈、最隱藏的那種惡,這叫「暗箭難防」。
在金庸的另一部小說《笑傲江湖》裡有兩個經典人物。第一個是人還未登場,光看他的徒弟、師弟所做的,就曉得這個傢伙不是好人;這個人物就是野心勃勃的左冷禪。另一個人物,是個還未登場,光從他的徒弟、女兒、妻子看起來,就感到他是個謙謙君子,是個了不起的德高望重之士;這個人就是「君子劍」岳不群。可是故事越往下讀去,讀者就越發現岳不群的問題和手段,實在是比左冷禪陰毒十倍;這叫「知人、知面、不知心」,是最可怕的惡。所以,「惡」在第一、二種的人,其實還好處理,因為有檢調機關會審理他的罪過;最難處理的,是「惡」在第三、四種的人——表面上看起來是奉公守法的好人,其實惡在最裡面,成了骨中的朽爛,卻還能脫逃法律的制裁。難怪保羅會說:「『基督耶穌降世,為要拯救罪人。』這話是可信的,是十分可佩服的。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。(提前1:15)」為什麼保羅會說自己是罪魁呢?因為他深知自己有許多的惡,是隱藏在深處,是從外面看不出來的。金庸這「四大惡人」的塑造,清楚的揭示了世人都有罪惡存在的事實。
B. 人需要贖罪的犧牲
當人願意承認「我是罪人」時,才能承認自己需要救贖。世上許多的宗教都承認「罪」的存在,但多半認為「自己就可以自救」,無論是藉著積功德、朝聖、齋戒等方式,而成為「自救的宗教」。聖經卻告訴我們:人沒有辦法自救,救贖必須從外而來。這種情形就像魯迅的一句名言:「一個人的力量再大,也無法抓住自己的頭髮,將自己舉起。」同樣的,人無法自救,人需要外在的救贖。聖經告訴我們:這救贖就是需要一位「無罪」的替我們的罪成為「犧牲」。
在中國古代,牛、羊在獻祭儀式中扮演「犧牲」的角色,「犧牲」便是指這些無辜卻遭到宰殺的牲口。《孟子》裡記載一個故事:
有一天,齊宣王看到一個人牽著牛從他面前經過,便問那人說:「你要把牛牽到哪裡去?」那人說:「牽去獻祭。」王看牛的眼神充滿了恐懼和哀傷,便對那人說:「放了牠吧!我不忍心看牠那種恐懼發抖的樣子。」牽牛的人問:「這樣,要廢除祭禮嗎?」王說:「祭禮怎麼可以廢除呢?用羊代替牠吧!」
在這故事裡,牛也好,羊也好,都叫做「犧牲」。牠們都是本來不該死,卻為了人而死;可見獻祭的人是有罪的,必須準備犧牲來頂替他的罪。聖經約翰福音一章29節,施洗約翰看見耶穌時說:「看哪! 神的羔羊,除去世人罪孽的!」天父上帝讓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代替我們成為「贖罪的犧牲」;因聖經裡記載:「若不流血,罪就不得赦免。(參來9:22)」耶穌基督成為逾越節的羊羔,祂被宰殺所流的血,塗抹了世人一切的罪。
一個結果:除舊佈新
一個在基督裡新造的人,必然產生一個結果,就是「除舊佈新」。這可分為兩個部分:
A. 除舊
「除舊」代表除去舊有的事物。好比過年前,家裡所有的成員都要認領一些區域來大掃除;其中最乏人問津的地方大概是廚房。因為廚房充滿了油漬和黏膩的污垢,打掃起來最為吃力。人的生命也是如此,最難除掉的總是那些最黏、最根深蒂固的惡習;常言道:「江山易改、本性難移」,確實是如此!
生命的「除舊」,首先是除去「舊有的人生觀」。從小到大,每個人從父母、師長、同儕、環境那裡得到各式各樣的人生觀,這些觀念塑造成了現在的「我」;其中最積習難返的,可能是「冤冤相報」、「既生瑜、何生亮」這一類的情結。我教書的時候,有一年碰到一個大一女學生。她說,她心中的目標就是要努力成為一名小學老師;而最大的期待,就是一定要教到她小學老師的孩子。這就是冤冤相報的典型例子。
「第二個部分要除去的是「舊有的價值觀」。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「以貌取人、以貌待人」的價值觀毛病,在舊約中,先知撒母耳也曾犯了這個毛病。耶和華 神要他去伯利恆人耶西的家裡,從耶西的眾子中膏一個 神已經預定做王的兒子(參看撒上16章)。撒母耳見了耶西的長子以利押,心裡就認定:耶和華的受膏者必定是這人! 神卻對撒母耳說:「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,我不揀選他。因為,耶和華不像人看人:人是看外貌;耶和華是看內心。(撒上16:7 b)」 神的表態,正說明了我們的舊有眼光,和屬天的新生命是不一致的;因此,在「新造的人」裡面,「舊事已過」是必然的先決條件,舊的價值觀與新的生命不能相合,必須先除去。
B. 佈新
哥林多後書5章17節說:「舊事已過,都變成新的了。」可見「除舊」只是過程和手段,「佈新」才是真正的目的和重點;可以說,「除舊」乃是為了「佈新」。用聖經中的觀點來看,「佈新」就是基督徒心裡產生新的觀點,這觀點就是「要思念天上的事」(參西3:2);人仍舊是地上的國民,觀點卻變成天上的觀點,這觀點幫助基督徒從此不再一樣。
舊有的生命大多是看地上,運用地上邏輯、經驗去回應環境,並以地上的事物為唯一的滿足。在基督裡新造的人卻不是這樣,思念天上的事讓基督徒的眼光、看法可以跳脫地上的舊有思維。好比舊約裡的大衛,當他面對巨人歌利亞時,不像以色列眾人一樣驚慌失措,反倒說:「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是誰呢?竟敢向永生 神的軍隊罵陣嗎?(撒上17:26)」新的觀點,讓大衛對於人所看來不利的的戰局,有了新的詮釋;他知道:以色列軍並不是烏合之眾,乃是永生 神耶和華的軍隊!掃羅王執政末期,世人看這位以色列王是被廢、被淘汰的,大衛卻說:「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他,因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。(撒上24:6 b)」新的觀點讓他贏得 神的稱許:「我尋得耶西的兒子大衛,他是合我心意的人,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。(徒13:22 b)」
另一位具新觀點的聖經人物,是撒母耳的母親哈拿。聖經記載,哈拿心裡愁苦,在聖殿前禱告;祭司以利看她只動嘴唇,不出聲音,以為她喝醉了,便對她說:「你要醉到幾時呢?你不應該這樣!(參撒上1 章)」以利產生這樣大的誤解,可見他的心裡有多麼地昏暗;哈拿連忙對以利說:「主啊,不是這樣!」哈拿稱以利是「主」,因為以利是士師,雖然他的屬靈光景不佳,哈拿還是稱他為主。以利後來對哈拿說:「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。願以色列的 神允准你向他所求的!(撒上1:17)」哈拿就起身離去,臉上不再帶著愁容了。因為哈拿相信,如果耶和華的僕人對她說祝福的話,這話一定是有功效的;她根本不需要去考慮關於以利的屬靈光景以及他兩個兒子的罪惡。這就是新觀點所帶來的信心和態度。今天在教會中的牧者、傳道人,無論他們有多少可指摘之處,我們一定要有這個新觀點——他既是站在 神僕人的職分上作祝禱,這祝福就應該敞開心去領受;至於這人將來如何,那是他跟 神之間的事情。
一個立場:每個人都必須「選擇」,而選擇需要「付代價」
在救恩面前,每個人也都只有一個立場,就是必須作出「選擇」。如果我們去觀察好萊塢電影,會發現好萊塢製片通常最喜歡在故事結局呈現一個重點,就是「選擇」;你最後的抉擇是什麼,就決定了最終的結局。聖經告訴我們, 神給人兩個最寶貴的禮物,第一個是將耶穌基督賜給世人,讓耶穌基督住在每個信徒的裡面;另一個禮物,就是賜給人「自由意志」,讓我們可以自由作選擇。當我們開始去選擇、決定的時候,這選擇本身就開始在付代價。
以撒該為例,當他選擇要見耶穌的時候,首先他必須爬到桑樹上,這是付身體勞力的代價。今天我們儘管身體勞累,想再多睡一會兒,但為了在主日朝見主的面,也是得付身體勞力的代價前往聚會。再者,撒該是稅吏長,他已經習慣了訛詐、佔人便宜的心理狀態;耶穌見到他時卻先發制人說:「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。」講白了就是——今天我要吃你的、住你的、用你的。喜歡佔人便宜的撒該面臨了挑戰,這是他第二個必須付的代價。同樣的,來到教會聚會,不但不能睡覺,居然還要奉獻!這是基督徒面臨的心理的代價。
撒該不但要付生理的、心理的代價,他還要付靈裡的代價。人都習慣以「自己」為心中寶座的王,自我崇拜、自我標榜、永遠以自我為中心;那一天撒該靈裡面臨的挑戰就是——我要不要從這寶座上下來,讓耶穌坐上寶座呢?撒該後來對耶穌說的第一句話是:「主啊!(參路19:8)」從此以後,耶穌不但成為撒該的主,更是他一家之主;撒該知道耶穌不僅是「救主」,解決他罪的問題;耶穌更是「主」,掌管他的家。當耶穌坐在撒該生命的寶座上時,他看見了從前總是視而不見,那些被他訛詐、欺壓的鄰舍百姓,他心裡感到了深深的虧欠;於是撒該對耶穌說:「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;我若訛詐了誰,就還他四倍。(路19:8)」撒該在基督裡成為一個新造的人。
結語:
世上殺傷力大的武器,無論是原子彈、核子彈、中子彈等,都是死的人越多,證明威力越大。然而在 神的眼中,威力最大的武器不是核子彈、中子彈,而是「神子彈」;祂的威力大到一個地步,可以讓死的變成活的。過去的撒該作惡、訛詐人時心裡無感,猶如行屍走肉一般;然而當 神兒子的大愛征服他時,撒該活了過來,錢財不再成為他的主,而成為他賙濟窮人的工具。「若有人在基督裡,他就是新造的人,舊事已過,都變成新的了。(林後5:17)」一個前提、一個結果、一個立場,在這樣的過程中,我們都可以成為新造的人。
文章擷取自遠東福音會網站:http://www.feearadio.net/menu_list.php?m_id=55&l_id=2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