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曆年後不知怎麼思緒總顯得空蕩蕩的,腦袋瓜好像遭冷氣團的冰涼空氣凍結起來,緊接著年度好發的腸胃炎又興起搞怪,雙腿還來不及在山林中踩踏就先僵持在馬桶邊上,屢次遇到車友或車隊辦活動時,期待往往又化為下一次的等待。再來,騎乘路線好像也沒太多創新與變化,也懶得拍照留影了,所以停著停著就忘了繼續經營這片虛擬小空間,直到前兩天在線上遇到友人,嚷著還沒見著林家花園的照片時,才又驚覺竟然停止爬格多時矣,於是想先來小聊一下林家花園之旅,改天再繼續優游單車世界。
說實在的也真忘了到底是在參加幾次社區導覽後?還是在幾次出國體驗後?莫名其妙地便開始喜歡賞玩各式各樣的建築,舉凡車站、牌樓、廟宇、教堂、博物館、音樂廳、紀念館、辦公樓…等等顯著地標,越是建築造型殊異或空間功能設計講究者,越能吸引我的目光,當然品味民居、古厝等歷史建物也是旅遊行腳中不可獲缺的項目之一。說到這兒不免也要感謝老婆大人的包容,雖然她不至熱衷此道,但也願意配合並試圖瞭解,所以才能造就我們一次又一次旅遊中的驚嘆!
至於林家花園的典故與細節在此也不用贅述,網路資料詳載繁多,有興趣者自行上網查看即可。但為何想一探究竟呢?動機既簡單又白痴,因為年節期間無聊至極,細雨紛飛也無法騎車,想出門透透氣又不知上哪去?雖然早有預謀造訪林家花園,但卻也沒什麼定見,隱約往那方向駛去,開著開著不知不覺就到了,很詭異的自然行腳吧!呵呵~
距離上回造訪林家花園應該有廿年以上了,對於園區早已沒什麼印象,可能當時只想著玩警察抓小偷,園內的景物對孩提時的我們也似乎只停留在廟裡跑來跑去的感覺;而今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,再度造訪此地,竟有相見恨晚的感慨。
可惜造訪當天仍是舊曆初二,年節期間林家後代先後返回祖厝祭拜,為了能讓林家人能保有相聚祭祖時的清靜,三落舊大厝便暫不開放,雖然有點可惜,但也在預料之中,不減我們遊園賞玩的興致。或許一般人無法理解古厝有什麼好看的,特別是中式或東方建築,天天生活在此看都看膩了,那來的閒功夫還買票欣賞勒?但對於好此道者,卻有著樂此不疲的致命期待。
雖然林本源宅第大多已改建成園址附近的大樓和華廈,然而現存近一百多年前所建的三落舊大厝,以及捐獻給縣政府的林家花園,卻是最具古典美感與林園考究的建物,當然期間也曾經歷多次整修、重建與保存種種過程,或許原始面貌有些微不同,但仍可從園中諸多亭台樓閣、堂屋軒榭、假山水池、迴廊小徑...等等,感受古人寄情山水的生活趣味,以及隱約瞭解林家當年在地方的影響力及興旺程度。
想當然耳,過年期間北部天氣依舊清涼,陰雨朦朧的氛圍下,縱使園區建物巧奪天工,處處令人驚嘆,再再使人流連忘返。但遊走在此雅致幽靜的情境中,仍不免有些許惆悵的感覺,因為曾經如此風光一時的大戶人家,而今卻散落各地,獨留這美麗的花園供後人憑弔;對照園區外櫛次鱗比的華廈,彷彿置身在白先勇台北人筆下「遊園驚夢」裡的錯覺,似乎書中那些達官顯貴就這麼幽幽靈靈地浮現在園區各角落,輕飄飄上演著一齣齣精采絕輪的崑曲戲碼,恣意地暢飲高歌,縱容思緒馳乘在舊時代的美好鄉愁與璀璨光榮中,渾然不知外頭現實世界已正在改變…
方亭(讓人駐足休息和觀景之亭)↓
汲古書屋 I (昔日藏書房)↓
方鑑齋 I (昔日讀書或與文人墨客周旋處)↓
方鑑齋旁假山涼亭↓
僅容一人通過的曲橋↓
方鑑齋戲亭 I (宴客或觀賞歌舞之亭)↓
方鑑齋 II↓
方鑑齋某窗框竹雕與窗外花卉相映成趣↓
方鑑齋戲亭 II↓
方鑑齋迴廊留影 I↓
方鑑齋隔著水池與戲遙相對↓
來青閣 I (賓客夜宿樓房,園內最高建築)↓
來青閣 II↓
開軒一笑戲亭 II↓
橫虹臥月陸橋右側之盤根錯節假山↓
陸橋另一角↓
陸橋內留影 I↓
已忘了是來青閣或香玉簃(觀賞奇花異卉之地)的窗飾了↓
來青閣另一角↓
陸橋下「烟光晴翠」小穿門↓
生人勿近!! K夫人於「香玉簃」接收最新訊息中..↓
優美的迴廊遍佈園內各地↓
「月波水榭」位於池中的雙菱形建築,可觀賞映入水中的月亮倒影,可惜有點趕,角度拍不好↓
定靜堂(取自大學定而後能靜,是招待賓客且舉辦盛宴之四合院建築)↓
觀稼樓(觀查園外田事與景色之閣樓,樓內中陳列林園縮小模型)↓
蝙蝠形漏窗(蝠,蝴皆為福字的諧音)↓
釣魚磯↓
敬字亭, 先民對文字相當敬重不任意丟棄,若拾獲得先放入紙籠再於敬字亭中火化↓
榕蔭大池↓
海棠池↓
更多相關照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