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文
部落格全站分類:休閒旅遊
Daniil Trifonov, Liszt: Mephisto Waltz No.1 in A major 以下樂曲簡介擷取自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mclee632008/article?mid=5920&prev=6007&next=5865&l=f&fid=26 「村裡的客棧中,有一場婚禮正在進行,音樂、跳舞、歡笑。魔鬼梅菲斯托和浮士德正好經過,魔鬼邀請浮士德一起進入客棧,加入慶典中。魔鬼從一位懶洋洋的樂師手中將小提琴搶過來,突然間拉出了無法形容、令人著迷沈醉的音樂。也被音樂激發了強烈愛情欲望的浮士德拉起一位成熟、豐滿的村中少女翩翩起舞,在那瘋狂的圓舞曲舞步中,他們跳出了客棧,在外面空地上跳了一陣子,又朝著林子裡去了。小提琴的聲音愈來愈柔和,夜鶯也應和以求偶般的歌唱。」 李斯特將這段文字,放在『第一號魔鬼圓舞曲』樂譜的前面,表明了:這首曲子就是如此情節的描述。這段文字,出自奧地利作品雷瑙(Nikolas Lenau)手筆,是他一八三六年出版的『浮士德』劇中的內容。 「浮士德」是十九世紀最受歡迎的題材,尤其是歌德詩劇『浮士德』是那個時代每個歐洲青年成長中必讀的巨著。影響所及,各式各樣浮士德故事的改編作品汗牛充棟。大部分都還是立基於哥德的詩劇,突出渲染其中部分情節而成。而最常被拿來改編大做文章的,一項是少女葛萊卿貞堅而悲哀的愛情,另一項則是魔鬼梅菲斯特的種種惡作劇。 李斯特本來就熱愛浮士德的故事,在雷瑙的戲劇改編中讀到更明白、更強烈的舞台表現提示。於是在一八五九年左右,著手寫他的分幕音樂組曲。最早寫成的,是魔鬼帶領浮士德在若幻似真的夜晚裡,參加了一場怪異遊行的場面,取名為「夜之遊行」。之後,李斯特接著寫鄉間婚禮的景象,這裡面有鮮活明確的音樂元素,小提琴、圓舞曲,還有後面交雜進來夜鶯的歌唱。 李斯特原始構想,是將這兩幕如同音樂劇般的樂曲,一起出版。不過原稿送到出版商手中,他們有不一樣的想法。基於市場的商業考量,「夜之遊行」和「魔鬼圓舞曲」以各自獨立的形式出版,而且很快地證明了:「魔鬼圓舞曲」遠比「夜之遊行」受歡迎。 「魔鬼圓舞曲」被特別標舉出來,李斯特心中有著千般感慨。完成這首曲子那年,李斯特同時寫了好幾首取材自義大利歌劇的鋼琴曲,以及三首放在『巡禮之年:第二年義大利』後面的「補遺」。為什麼對義大利如此反覆致意?因為他深愛的女友,他渴望能夠結婚的對象--卡洛琳公主,去了羅馬。卡洛琳公主帶著聖彼得堡大主教發給的離婚同意書,特別跑一趟教廷,期待能夠正式辦好離婚手續,還其自由身,以便能和李斯特完婚。 卡洛琳和李斯特知道在羅馬可能還有些麻煩變數要處理,但也都預期頂多半年一年,總是能將這件事搞定吧!兩地分隔,彼此相思,難怪李斯特作品中平添了許多義大利色彩。 也難怪他積極撰寫『浮士德』當中的那一場鄉間婚禮。可是到『魔鬼圓舞曲』出版了,卡洛琳還沒從羅馬回來。『魔鬼圓舞曲』大受歡迎,李斯特自然地順應當時音樂市場慣例,將原本為管弦樂團而寫的音樂,改寫了一份鋼琴獨奏和一份雙鋼琴合奏版本。這些版本也出版了,甚至李斯特接著離開了他居住十多年,和卡洛琳相戀的威瑪城,卡洛琳都還沒回來。 卡洛琳的離婚怎麼樣都辦不成。最終卡洛琳竟然在羅馬困居了二十八年,當然她和李斯特預期中的婚禮也就成為泡影了。 婚禮沒有了,被那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魔鬼力量阻擋了嗎?等待的卡洛琳沒有回到身邊,祇留下等待時刻中寫的『魔鬼圓舞曲』。 在此之後,李斯特放棄了繼續將雷瑙的『浮士德』寫成一首首連續樂曲的想法,而是寫了一首又一首的『魔鬼圓舞曲』。從一八八○年到一八八五年,七十歲之後的李斯特又寫了另外三首『魔鬼圓舞曲』,其中最後一首『第四號魔鬼圓舞曲』中段慢板部分,在李斯特去世前還沒有完整定稿。 後面三首『魔鬼圓舞曲』不再有文字記載做為聆聽想像的輔助。這三首作品的「魔性」,也不再是以慣習的低音模仿地底獰笑的方式來表現,晚年李斯特熱中嘗試的,不再是模擬、描繪性的音樂寫法,而是他受到華格納刺激影響之後,對於和聲的大膽試驗。他測探著調性和弦的邊界,運用了許多介於和諧與不和諧之間的曖昧聲響,來呼應想像中穿梭人間與地獄的魔鬼。 相較之下,『第一號魔鬼圓舞曲』的創作手法就保守且體貼得多了。很容易就可以從中察覺代表魔鬼的簡單動機,代表浮士德的小主題,是很容易可以想像哪裡是鄉間客棧傳來的歡慶音響,哪裡是時而優雅時而狂亂的婚禮舞蹈,哪裡是春心蕩漾的浮士德與村中少女彼此調情勾引。 尤其受歡迎、尤其經常被演奏錄音的,是『第一號魔鬼圓舞曲』的鋼琴獨奏版。因為李斯特先後寫了兩個鋼琴版,很自然地,他讓雙鋼琴版本忠實地複製原來管弦樂當中的各個聲部,至於鋼琴獨奏版就因應較為有限的聲部,進行了比較大幅度的修改。 刪削了一些聲部運用,鋼琴獨奏版反而變得更豐富。一來是音樂表現更集中,沒有眾多配器插花的干擾;二來其結構整個按照鋼琴聲響的邏輯,而非樂團演出的道理,重新安排過了。例如樂曲的最後,不再是依循文字描述,讓音樂愈來愈柔和逐漸淡出,而是重寫了一段充滿輝煌光彩,音量與節奏都極盡炫耀能事的尾奏,讓鋼琴家在腎上腺素激放的情況下盡情揮灑,讓觀眾期待、迎接那風狂雨驟襲打而來的高潮。 在那結尾部分,鋼琴家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魔之姿態演奏,創造出來的魔音卻又必然帶有一份近乎神聖的光華,魔性與神性的矛盾統一,這本來就是「浮士德」故事最有魅力、最迷人的本質吧!
以下樂曲簡介擷取自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mclee632008/article?mid=5920&prev=6007&next=5865&l=f&fid=26
「村裡的客棧中,有一場婚禮正在進行,音樂、跳舞、歡笑。魔鬼梅菲斯托和浮士德正好經過,魔鬼邀請浮士德一起進入客棧,加入慶典中。魔鬼從一位懶洋洋的樂師手中將小提琴搶過來,突然間拉出了無法形容、令人著迷沈醉的音樂。也被音樂激發了強烈愛情欲望的浮士德拉起一位成熟、豐滿的村中少女翩翩起舞,在那瘋狂的圓舞曲舞步中,他們跳出了客棧,在外面空地上跳了一陣子,又朝著林子裡去了。小提琴的聲音愈來愈柔和,夜鶯也應和以求偶般的歌唱。」
李斯特將這段文字,放在『第一號魔鬼圓舞曲』樂譜的前面,表明了:這首曲子就是如此情節的描述。這段文字,出自奧地利作品雷瑙(Nikolas Lenau)手筆,是他一八三六年出版的『浮士德』劇中的內容。
「浮士德」是十九世紀最受歡迎的題材,尤其是歌德詩劇『浮士德』是那個時代每個歐洲青年成長中必讀的巨著。影響所及,各式各樣浮士德故事的改編作品汗牛充棟。大部分都還是立基於哥德的詩劇,突出渲染其中部分情節而成。而最常被拿來改編大做文章的,一項是少女葛萊卿貞堅而悲哀的愛情,另一項則是魔鬼梅菲斯特的種種惡作劇。
李斯特本來就熱愛浮士德的故事,在雷瑙的戲劇改編中讀到更明白、更強烈的舞台表現提示。於是在一八五九年左右,著手寫他的分幕音樂組曲。最早寫成的,是魔鬼帶領浮士德在若幻似真的夜晚裡,參加了一場怪異遊行的場面,取名為「夜之遊行」。之後,李斯特接著寫鄉間婚禮的景象,這裡面有鮮活明確的音樂元素,小提琴、圓舞曲,還有後面交雜進來夜鶯的歌唱。
李斯特原始構想,是將這兩幕如同音樂劇般的樂曲,一起出版。不過原稿送到出版商手中,他們有不一樣的想法。基於市場的商業考量,「夜之遊行」和「魔鬼圓舞曲」以各自獨立的形式出版,而且很快地證明了:「魔鬼圓舞曲」遠比「夜之遊行」受歡迎。
「魔鬼圓舞曲」被特別標舉出來,李斯特心中有著千般感慨。完成這首曲子那年,李斯特同時寫了好幾首取材自義大利歌劇的鋼琴曲,以及三首放在『巡禮之年:第二年義大利』後面的「補遺」。為什麼對義大利如此反覆致意?因為他深愛的女友,他渴望能夠結婚的對象--卡洛琳公主,去了羅馬。卡洛琳公主帶著聖彼得堡大主教發給的離婚同意書,特別跑一趟教廷,期待能夠正式辦好離婚手續,還其自由身,以便能和李斯特完婚。
卡洛琳和李斯特知道在羅馬可能還有些麻煩變數要處理,但也都預期頂多半年一年,總是能將這件事搞定吧!兩地分隔,彼此相思,難怪李斯特作品中平添了許多義大利色彩。
也難怪他積極撰寫『浮士德』當中的那一場鄉間婚禮。可是到『魔鬼圓舞曲』出版了,卡洛琳還沒從羅馬回來。『魔鬼圓舞曲』大受歡迎,李斯特自然地順應當時音樂市場慣例,將原本為管弦樂團而寫的音樂,改寫了一份鋼琴獨奏和一份雙鋼琴合奏版本。這些版本也出版了,甚至李斯特接著離開了他居住十多年,和卡洛琳相戀的威瑪城,卡洛琳都還沒回來。
卡洛琳的離婚怎麼樣都辦不成。最終卡洛琳竟然在羅馬困居了二十八年,當然她和李斯特預期中的婚禮也就成為泡影了。
婚禮沒有了,被那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魔鬼力量阻擋了嗎?等待的卡洛琳沒有回到身邊,祇留下等待時刻中寫的『魔鬼圓舞曲』。
在此之後,李斯特放棄了繼續將雷瑙的『浮士德』寫成一首首連續樂曲的想法,而是寫了一首又一首的『魔鬼圓舞曲』。從一八八○年到一八八五年,七十歲之後的李斯特又寫了另外三首『魔鬼圓舞曲』,其中最後一首『第四號魔鬼圓舞曲』中段慢板部分,在李斯特去世前還沒有完整定稿。
後面三首『魔鬼圓舞曲』不再有文字記載做為聆聽想像的輔助。這三首作品的「魔性」,也不再是以慣習的低音模仿地底獰笑的方式來表現,晚年李斯特熱中嘗試的,不再是模擬、描繪性的音樂寫法,而是他受到華格納刺激影響之後,對於和聲的大膽試驗。他測探著調性和弦的邊界,運用了許多介於和諧與不和諧之間的曖昧聲響,來呼應想像中穿梭人間與地獄的魔鬼。
相較之下,『第一號魔鬼圓舞曲』的創作手法就保守且體貼得多了。很容易就可以從中察覺代表魔鬼的簡單動機,代表浮士德的小主題,是很容易可以想像哪裡是鄉間客棧傳來的歡慶音響,哪裡是時而優雅時而狂亂的婚禮舞蹈,哪裡是春心蕩漾的浮士德與村中少女彼此調情勾引。
尤其受歡迎、尤其經常被演奏錄音的,是『第一號魔鬼圓舞曲』的鋼琴獨奏版。因為李斯特先後寫了兩個鋼琴版,很自然地,他讓雙鋼琴版本忠實地複製原來管弦樂當中的各個聲部,至於鋼琴獨奏版就因應較為有限的聲部,進行了比較大幅度的修改。
刪削了一些聲部運用,鋼琴獨奏版反而變得更豐富。一來是音樂表現更集中,沒有眾多配器插花的干擾;二來其結構整個按照鋼琴聲響的邏輯,而非樂團演出的道理,重新安排過了。例如樂曲的最後,不再是依循文字描述,讓音樂愈來愈柔和逐漸淡出,而是重寫了一段充滿輝煌光彩,音量與節奏都極盡炫耀能事的尾奏,讓鋼琴家在腎上腺素激放的情況下盡情揮灑,讓觀眾期待、迎接那風狂雨驟襲打而來的高潮。
在那結尾部分,鋼琴家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魔之姿態演奏,創造出來的魔音卻又必然帶有一份近乎神聖的光華,魔性與神性的矛盾統一,這本來就是「浮士德」故事最有魅力、最迷人的本質吧!
葛樂旅私房遊小編 dudulo
dudu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留言列表